公元前一零三年春,汉武帝升任太仆(官名)公孙贺为丞相。
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后,肯定会屁颠屁颠地跑去谢恩,然后走马上任,"快意江湖"。
可是我们的公孙贺同学,在听到自己升官后,不仅没有丝毫的高兴,反而如大难临头一般,痛哭流涕,死活不肯接受官印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贺引拜为丞相,不受印绶,屯首涕泣不肯起。
为什么?因为汉武帝时期的丞相,绝对不是一个份好工作。据统计,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,共有十三位丞相。得以善终的不过五、六位,其他的不是被处死,就是被逼疯,或者畏罪自裁。可以说,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一职,绝对是西汉王朝的最为危险职业。
时朝廷多事,丞相比坐事死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我们知道,虽然汉武帝确实有点"穷兵黩武"外加"薄情寡恩",但是他却绝对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,"滥杀无辜"似乎不是他的作风。这么多"丞相接不得好死"的背后,又有着怎么的秘密。今天,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。
为了方便分析,我们姑且将汉武帝时期的十三位丞相,按照结局分为两类:
得以善终的六位,分别是:
汉武帝的老师、坚定的武帝支持者--卫绾;
毫无建树的傀儡丞相--许昌、薛泽、石庆;
有能力、又会逢迎汉武帝的公孙弘;
为刘据(戾太子)翻案、为人朴实敦厚的的田千秋;
死于非命的七位,他们是:
外戚集团、干预政务的窦婴、田蚡;
构陷张汤(汉武帝最为出色的爪牙)的庄青翟;
功勋集团后辈赵周;
参与陷害戾太子的刘屈氂(mao);
卫子夫的姐夫、被诬陷致死的公孙贺;
侵占汉景帝陵园的李蔡(李广的堂弟);
通过上面的分类,我们不难发现,这样一个规律:在汉武帝手里,凡是能够活命的丞相,无外乎一个特点:要么听话,要么坚定地支持汉武帝。而死于非命的原因,看似五花八门,其实也只有一条:挡了汉武帝的"道路"。
乍看之下,是年轻的皇帝在为,帝国选取人才,而且是不拘一格的启用出身低微的人才。其实,换一个角度再看:这完全是汉武帝为了摆脱,外戚集团与功勋集团的束缚,在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。
因为从后面汉武帝启用的人才来看,大都是一些没有深厚背景的寒门士子(董仲舒、主父偃、东方朔)。而且,汉武帝为了集权,还创造性地设立了"内朝",身为外朝之首的丞相,则完全由决策者,变成了执行者。而上面这些人,凡是能够活命的,大都是一个很好的"执行者",或者参谋官。
说到这里,汉武帝大肆屠戮丞相的秘密,也许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:如果把大汉王朝,比作一个公司的话。丞相本来的职务,应该是可以参与决策的"总经理"。可是作为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一代雄主,汉武帝显然是不愿意有人动了他的奶酪的。遇到"知天安命"的碌碌无为之辈,丞相之位不失为一个不错的"首席执行官";但是,如果有人想要做回"总经理",面对的必然是汉武帝的铁血镇压。
我们知道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"大有为"之君,汉武帝一生之中做了很多事情。但是最为主要的其实只有一件:加强皇权。
比如说,汉武帝登基之后的最爱干的一件事,就是发布"诏贤令"。
公元前一四零年冬,十月,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,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,对者百馀人。
公元前一三四年冬,诏举贤良、文学,上亲策之。
关键词: